黄金十年 | 李慧良:下个十年,技术和法规会有大的突破和改变
- 车思洁 2018.12.24
六月底的上海,骄阳似火。早上九点刚过,李慧良却已经自己驾车一个多小时,行驶近百公里,从市区来到位于金山区联东u谷的上海惠心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启了日常繁忙的一天。
自2014年从上海家化离职后,从此,李慧良在“中国化妆品研发第一人”头衔之外,还多了一个身份——兰心惠质品牌创始人。虽已不是第一次见到李慧良本人,但真正走进他一手创办的兰心惠质品牌诞生的地方,还是第一次。在这里,可以明显感受到,从为企业服务到自己创业,年过花甲的李慧良俨然一副越活越年轻的姿态。
毋庸置疑,这背后折射的是李慧良对“化妆品”这份事业三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专注。
比较出人意料的是,采访开头,面对我们“过去十年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大变化”这一提问,身为一名浸淫化妆品技术研发领域三十年的前辈,李慧良并未直接提及技术层面的突破,而是将其总结要点落脚在了媒体和渠道这两大层面。
诚然,李慧良的总结不无道理。过去十年,互联网信息技术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及无孔不入的方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加之,移动端的迅速普及,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许多年以前,人们购买化妆品只有线下一条通路,但近十年间随着微博、微信、网红等互联网新兴媒介的兴起,化妆品在渠道方面已经走向多元化,比如,现在消费者会通过网购、海淘、微商等多种渠道购物。”

▍李慧良(中)、本文作者车思洁(右)
显然,消费者购买商品渠道的变化,也推动了品牌传播方式的变化。李慧良欣喜地看到,化妆品品牌的广告投入再也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各种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不仅让传统化妆品品牌的宣传推广有了更多选择,也为一些新兴化妆品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诞生两年多的兰心惠质,其产品销售及品牌推广几乎均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除了研发及生产投入,几乎没有其他额外的投入。”李慧良介绍,在没有铺设任何线下渠道的情况下,今年兰心惠质的年销售额将远超1000万元。当然,这一数字基本上通过线上完成。
当被问及对兰心惠质品牌发展规模的规划时,李慧良则显现出一副气定神闲的状态,“短期我们还不想做的太快,还是要把品牌基础打好。”
显然,李慧良不盲目追求品牌规模,转而花精力沉淀兰心惠质品牌基础的背后,是其对化妆品技术研发难以舍弃的情怀和执念。而这一情怀和执念在他离开上海家化后,得到了进一步发酵。
李慧良毫不掩饰地表示,此前他在上海家化任职时的梦想是借助其平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中国一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化妆品研发科创中心。不过,较为遗憾的是,这一梦想随着他的离职暂时被搁置。
但李慧良从未想过放弃这一梦想。直到现在,他依旧在默默为此付出努力。他解释,科创中心的成立需要有相当层面的板块规模和资金作为依托,因此,他正在和一些化妆品行业内有责任、有情怀,且愿意真正提升行业技术水准、引领中国化妆品行业走向世界的企业共同努力。
另外,从其带头创立的兰心惠质品牌来说,李慧良也试图首先从产品层面创立两个方面的标杆。一方面,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好产品标杆;另一方面,在专业研发人员当中树立有技术含量的高品质产品标杆。“因为,真正的好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也肯定会得到我们行业专业人员的认可。”李慧良解释。
事实上,李慧良多年致力于打造产品及研发的标杆地位,与整个化妆品行业一直以来在研发层面的浮躁氛围不无关系。“目前,许多化妆品企业依旧没有改变发展的思路,很多产品仍然靠模仿,但模仿并不意味着你能模仿到别人的核心技术。”今年上半年,“中兴事件”爆发让李慧良更加明确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化妆品行业内之所以极少有企业沉下心来研究原料,与国家对于这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太重视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在经济效益面前,企业很难抛弃唾手可得的利益,转而去啃一块要花费大力气的“硬骨头”。
而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因素最后呈现在一众研发人员身上,便成为了“有力使不出”的焦灼。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消费环境的迅速变化,一大批新兴中产阶级随之崛起,“追求有品质的消费”一时间成为主流消费模式。这也就或多或少地倒逼品牌方从产品层面进行升级,来满足消费者愈加挑剔的眼光。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在化妆品消费端口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经历了外资化妆品品牌的批量涌入以及对市场份额的强势攫取之后,国产化妆品品牌们开始集体意识到研发之于品牌的重要性。
然而,在李慧良看来,过去十年间中国化妆品品牌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还不是那么有效。“有些企业虽然引进了许多全球知名化妆品外企的高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或在欧美、日本建立所谓的研发中心、研究所(室)、联合实验室等名目繁多的花样,但要么还不得要领,要么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吸引消费者或投资者的眼球而已。”
另一方面,不少化妆品企业由于“时与机”的关系,虽依靠原始资本积累获得了巨大的销售体量和规模,却无法在中高端化妆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故依旧称不上一个“优秀”的化妆品企业。因而,也很难培养出伟大的品牌,更不用说走向世界了。
李慧良深信,真正的品牌除了产品力以外,还应该包含正确的价值观,即“是否以品牌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总诉求”。而这,既是衡量一个品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品牌能否让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一如既往支持它的关键因素。
譬如,对化妆品企业而言,做出好产品并让消费者正确使用,还远远不够,还得让消费者意识到、完全懂得使用化妆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就好比当下很多消费者的敏感肌肤就是因过度使用、滥用化妆品或使用劣质化妆品而产生,然而,相当一部分品牌为了自身销售利益,却总是教育消费者尽量多地使用化妆品,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难以建立起品牌忠诚度。
诚然,各种因素使得国内化妆品品牌的发展受限,但李慧良并不否认中国化妆品企业在近十年间的确成长了许多。
“不论是法规,还是对产品的要求上,我们都朝着更高的方向在发展。”李慧良明白,这是一个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即便在国外,化妆品产业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国内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入发展,也进一步影响着化妆品产业的快速变革。
“消费者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些东西,通过各种网络数据就可以一目了然,且数据越多、样本量越大就越精确。另外,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可以避免一些错误,少走很多弯路。”然而,李慧良也意识到,大数据在为行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将研发推至被动地位,“因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消费者,我们还要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为她们做一些创新产品。”
显然,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信息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时间差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你在利用有效信息规划项目、规避雷区的同时,别人也同样如此。因此,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及技术研发水平,开始接受史无前例的挑战与竞争。
“跟过去相比,能形成优势地位的条件少了很多。”李慧良指出,近年来行业在重大技术创新以及原始技术创新上的数量,远低于微小技术创新的数量。例如,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创新,就属于层次较低的创新。且这一点,不只体现在本土品牌身上,也包含外资品牌。
“下一个十年,在技术和法规方面肯定会有大的突破和改变。”李慧良坚信,未来十年,随着化妆品行业与其他行业新材料新技术的结合,将在技术、产品体验及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迎来全新阶段。
且尤其值得期待的是,这一阶段,80、90乃至00后群体将成为行业主流群体,而这一成长于消费升级环境下的群体,对市场、产品品质、产品营销、消费者维护、品牌建设等方面将有着更为与时俱进的理解。所以,对于整个产业的螺旋式上升和蜕变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青眼:不一样的视角)